不会说普通话的拉祜族小孩,在幼儿班找不到自己的画笔

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2-05-12 14:53:14浏览:249

文图来源:西盟县龙坎村幼儿班教师  娜罕


龙坎幼儿班新来了一个小女孩,是拉祜族。她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老师娜罕是佤族,她也不会拉祜语。

小女孩今年7岁,父母都是拉祜族,平常在家里沟通交流都说拉祜语。


 

来到幼儿班,小女孩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但就是不怎么说话,偶尔看到大家高兴她也跟着微微抿嘴一笑。

小女孩很勤快,看见娜罕老师做什么,她就跟着做,但大多时候她都是一个人玩自己的。她在纸上涂鸦,看绘本上的图画,或是玩玩具。


 


每天都如此,娜罕老师开始着急了。她在想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得让小女孩开口说,得让她接触普通话。

尝试过很多次,每天娜罕老师都会拿着某个具体的玩教具来教小女孩,告诉她哪个是积木,哪个是绘本,还用动作比划着告诉她喝水、吃饭、上厕所要怎么说。一个字一个字的重复,可还是没有太大的效果。

幼儿班里还有两三个拉祜族小朋友,但是他们也就比小女孩会用普通话多说两三个常用语,比如上厕所、吃饭、睡觉这些简单词。

有一天中午绘画课上,当其他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画笔开始画时,小女孩却不知怎么的在教室里来回东张西望,像是找东西。

娜罕老师发现小女孩满脸焦急,可是一阵比划,娜罕老师和她谁也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意思。

实在没有办法,娜罕老师去到小学班级找来拉祜族的小学生,让他们帮着翻译。才知道是因为小女孩的画笔找不到了......


 


娜罕老师思考着,一直这样需要翻译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幼儿班的孩子除了拉祜族外,剩下的就都是佤族了。虽然说佤族的小朋友初来到幼儿班也一样听不懂普通话,但娜罕老师始终都是佤语和普通话的双语教学,灵活切换,日常教学都不成问题。可突然遇到自己不懂的拉祜语时,她也懵了。

于是,娜罕老师决定还是要帮助小女孩多说普通话。等到放学的时候,趁小女孩的爸爸妈妈来接她,娜罕老师就说出了她的想法,希望爸爸妈妈在家里能跟小女孩说一些基本的普通话日常用语,并转告小女孩在幼儿班要开口跟着老师说普通话。

为了尽快帮助拉祜族小女孩学会说普通话,娜罕老师专门利用课余时间教她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左手比成碗的形状,右手比两个手指,同时放到嘴边就是“吃饭”。带着小女孩从教室去到卫生间就是“上厕所”......。

一遍又一遍的说和练习,只要一有机会娜罕老师就主动和她说话。两三个星期后拉祜族小女孩已经会使用普通话说一些基本的常用语了。上学放学,也会跟老师说“你好”“再见”,虽然娜罕老师还想再多说一点,但她清楚这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与练习的过程。


 

西盟县翁嘎科乡龙坎村,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主要有佤族,也有少数拉祜族。在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爱德基金会支持下,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覆盖以后,为了考虑少数民族的孩子不会说普通话的情况,老师都是在本地直接招聘,要求使用本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普通话同时结合来开展教学活动。

龙坎幼儿班的拉祜族小女孩,是众多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孩子的其中之一。而他们,正在享受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否又会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而担心渴了没水喝,他们需要更多关注与支持的同时,也需要像娜罕一样有责任心的教师。

 


项目介绍:

云南省西盟县龙坎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由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助,爱德基金会支持,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与当地教局合作实施。项目支持云南省教育厅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目标2020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全力推进“一村一幼”建设,在普洱市西盟县实施1个一村一幼“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支持模式。项目组织老师参加有关幼教知识、课程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老师技能,改变“小学化”的教学方式。同时,项目团队实地督导及拜访幼教点,对幼儿班提供硬件资金支持,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覆盖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本项目是由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助,爱德基金会支持,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与当地教体局合作实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捐赠方的观点或立场。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