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1-09-07 11:36:06浏览:550
作者:张眉,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助理。
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县镇以上幼儿的入园需求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地区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供给仍面临较大挑战,因此探索在农村偏远地区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模式意义重大。“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是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的一种创新型探索,该模式的核心是:村级幼儿园由政府提供园舍等硬件设施、家长缴纳学费支付教师工资和维持基本运行、公益组织提供部分教师工资补贴和承担教师培训。在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资助下,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课题组”于2018-2020年对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开展的“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进行了独立第三方评估。本文旨在报告项目评估的初步发现。评估结果发现,项目幼儿园为当地带来了相对稳定、质量可接受的学前教育资源;项目园成本相对较低;项目园对幼儿整体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有显著影响;项目园过程性质量有所提升。课题组认为,这种低成本、质量可接受的村级幼儿园发展模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重要的模式探索。同时,课题组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项目质量的建议,包括关注幼儿非认知能力发展、改善教师聘任条件、加强家庭干预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 农村 教育质量 幼儿发展 成本效益
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为农村偏远地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意义重大。国际知名公益组织互满爱人与人和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互济”或“公益组织”)自2008年以来在全国多个农村地区开展的“未来希望幼儿班”模式,探索了一种村级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未来希望幼儿班”采取“一村一幼”的模式,对该模式的影响力评估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和政策价值,对未来在村一级推进农村幼儿班模式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大财政所”)课题组承担了对“互济”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开展的“一村一幼”和“班改幼”项目的影响力评估。课题组于2018年10月开展基线调研,2019年5月开展第一次跟踪调研,2020年7月开展第二次跟踪调研。本报告呈现三次调研的初步分析结果,并对我国村级学前教育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村级幼儿园的干预模式
1. 项目背景
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央出台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和各级政府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学前教育规模大幅度增加,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持续提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目标,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应达到75%。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因此,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不再是总体规模的增加,而是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和公平性问题。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应该从扩大、提高入园率转变到关注偏远农村等特定地区和特定弱势群体子女入园并享受有基本质量的学前教育。
与全国相比,云南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偏低,其中一些偏远地区区县的相应比例更低。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71.15%,低于同期全国79.6%的比例。截至2016年底,文山州富宁县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仅为58.48%,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为达到全省入园率85%的目标,云南省2017年开始推行“一村一幼”和“班改幼”试点政策,遴选了17个“一村一幼”和“班改幼”试点县,总结经验,为全省各地提供参照。其中富宁县是试点县之一,“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Preschools of Future,英文简称“POF”,以下简称“项目”)系该县的试点工作之一。
自2008年以来,知名国际机构互满爱人与人在云南、四川、湖北等地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作为该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的综合扶贫发展工作的一部分。该项目已经在云南、四川和湖北省17个县的400多个自然村开设了501个幼儿班,覆盖近30000名适龄学龄前幼儿。自2017年起,该项目由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继续执行。富宁项目园的运行模式即为“一村一幼”和“班改幼”幼儿园模式① 。
2. 项目模式
“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园主要为混龄班,在园幼儿为3-6 岁儿童。项目团队常驻当地,与教师在当地社区共同工作生活,并向中心校和教育局提供月度报告。该模式由政府、公益组织、家长三者分担办园成本,主要特征包括:(1)政府提供基本办学条件;(2)家长缴纳学费支付教师工资和维持基本运行② ;(3)公益组织补贴教师工资及日常运作经费,提供项目园教师培训、教学资料及基本教具,实行日常教学实地督导。具体来说,不同参与方的主要角色如下。
政府
教育局为项目幼儿园提供基本开办条件,如提供闲置校舍,完成基本装修改造、粉刷和维护,配置基础的设施设备。在经费分担上,由教育局承担水电等日常经费。在师资问题上,教育局主要负责幼儿班师资的临时聘用,决定招聘资质要求,并进行教师的日常管理。在日常教学管理上,由县教育局对幼儿班进行管理,中心校负责协助管理和督导幼儿班的运转,村小学负责监督幼儿园的运作。
公益组织
在经费上,公益组织的项目运营经费主要用于增加部分玩教具、图书、卫生设备等,少量资金用于装修、优化教学环境。公益组织为项目幼儿园教师提供每月300元的补贴工资,同时每月提供200元的教学物资。在师资的聘用和管理上,公益组织协助进行教师招聘面试,并在教师培训、教师激励补贴等方面进行资助。公益组织进行系统的教师培训,提供教师培训材料和项目管理工具等,构建教师评估体系,并帮助建立幼儿的评估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上,公益组织通过每年6次的现场监管支持教育局的管理,对幼儿班的教学和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进行指导和规范。
家长
教师基本工资和部分日常运营费用主要由家长缴纳的保教费进行支付;此外,建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班的督导,协助项目执行方对幼儿班进行管理,协调家长和幼儿班之间的问题,帮助幼儿班老师组织家长进行活动及培训。
2
对村级幼儿园干预项目的评估
1. 研究背景和研究设计
课题组基于管理数据以及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公益组织在富宁县实施的村级幼儿园干预项目的影响。本次评估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1)项目对幼儿发展的影响;(2)过程性质量(主要考察师幼互动);(3)项目对幼儿班教师的影响;(4)项目模式的成本效益。课题组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在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幼儿个人层面等特征之后,项目园与其他幼儿园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是否会缩小。
课题组使用准实验的方法,对4个不同类别的幼儿园进行对比分析。包括:(1)项目园,其中包括2018年开办的项目园和2017年开办的项目园;(2)村级民办幼儿园(简称“农村园”)③ ;(3)县镇幼儿园 ④;(4)县城中心幼儿园(简称“县城中心园”)。
2. 研究工具和数据回收情况
抽样
课题组通过典型抽样的方式,从富宁县教育局提供的133所幼儿园样本框中抽取了10个乡镇65个幼儿园,其中包括:(1)26所全部项目园。其中15所为2017年开设,11所为2018年开设,分别被称为为“2017项目园”和“2018项目园”;(2)2所“县城中心园”作为对标组,包括县一幼、县二幼,二者均为全县教育质量最高的幼儿园;(3)抽取全部的乡镇中心园,共计10所;(4)根据幼儿园所在地和公民办幼儿园的数量比例,通过典型抽样的方式抽取其他27所村级幼儿园。在每个幼儿园,课题组抽取两个班级作为样本班级。在保证中小班至少有1个班的前提下,各随机抽取1个班。在每个班级,课题组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10位幼儿,并保证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只有一个班级的幼儿园,课题组在一个班级里抽取20位左右的幼儿作为样本幼儿。
研究工具
课题组通过量表、问卷等工具采集样本幼儿园的幼儿发展、学习环境质量、幼儿园及园长、教师和幼儿家庭背景的信息,具体工具及数据包括:
(1)幼儿发展测查工具。在基线调研和第一次跟踪调研中,课题组使用《亚太儿童发展量表》测查幼儿的发展情况。在第二次跟踪调研中,课题组使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完成数据采集。(2)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工具。主要通过《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价量表》(北大财政所团队研发的版本)对每所幼儿园的两个班级的一日活动组织和班级及幼儿园环境质量进行评价。(3)幼儿园管理数据和教师数据。主要通过《教师问卷》《幼儿园发展情况调查表》《幼儿园教师基本信息表》《幼儿园教师去向表》《幼儿去向表》和《抽样班级基本情况表》了解相关信息。
(4)幼儿家庭背景数据。通过《学前教育幼儿发展问卷》(家长卷)采集幼儿家庭背景数据。
同时,课题组也通过实地走访和焦点访谈的方式获取了相关信息。文献和课题组收集的数据分析表明,上述幼儿发展测查工具、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工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征。
数据回收情况
基线调研共抽取了1338名幼儿作为样本,其中来自项目园的幼儿487名。第一次跟踪调研共采集了1315名幼儿的信息,其中来自项目园484名,其他园831名,其中成功追踪到1125名参与了基线调研的幼儿。第二次跟踪调研成功追踪到参加基线调研和第一次跟踪调研的955名幼儿,其中2020年7月调研时已上小学一年级的有331名,占比约35%,全部就读农村小学。在上小学的儿童中,项目园人数最多,有250名,占比75.5%。当幼儿年龄是连续变量时,项目园儿童年龄显著大于非项目园,高1.05岁。三次调研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样本幼儿分布情况如表1。
3
研究发现和政策讨论
1. 研究发现
对幼儿家庭背景信息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项目园幼儿的家庭背景是各类幼儿园中最差的。具体表现为:父母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收入最低;家庭子女数最多;留守儿童比例为各类园中最高。在样本园师资情况中,项目园师资呈现平均年龄最低、已婚比例最低、学历较高等特点;同时项目园教师也存在教龄最低、学前教育专业比例最低、收入较低、教师流动性最高等劣势。研究数据显示,项目园对幼儿发展和过程性质量的提升均产生了积极影响,项目园的落地为当地带来了相对稳定、质量可接受的学前教育资源,接受到学前教育的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以下对幼儿入学准备情况、幼儿班级过程性质量及生均成本相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幼儿发展情况
课题组在第二次跟踪调查时考察了幼儿入学准备情况。研究发现,控制幼儿性别、年龄、是否上一年级后,比较各类别幼儿园与项目园的入学准备测验得分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园在入学准备的多个方面高于农村园,但在多个领域与县镇园、县城中心园仍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当控制变量增加幼儿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父母受教育程度、留守经历时,项目园与县城中心园在入学准备总分和五个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比较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是造成上述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
课题组比较了三期调研中幼儿发展的变化情况。总体来看,在控制幼儿性别、年龄、是否上一年级后,随着时间推移,项目园幼儿在总体发展、认知发展方面相对于农村园幼儿的优势越来越大。在非认知发展方面,项目园和农村园一直没有显著差距。项目园幼儿在总体发展、认知发展、非认知发展这三个方面和县城中心园的差距在缩小。项目园与县镇园幼儿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没有体现出比较一致的趋势。(见表3)
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
控制班级规模之后,在学习环境质量⑦总分、空间和设施、课程方面,项目园得分均高于农村园。在课程领域,项目园的得分甚至比县镇园更高。在保教活动和园所管理方面,项目园和农村园没有明显差距。与农村园相比,项目园在空间和设施、课程方面的得分更高,可能是因为得到了来自项目的干预和指导;在课程领域,项目园的得分甚至比县镇园更高。在保教活动和园所管理方面,项目园和以民办园为主的农村园(只包括1所公办农村幼儿园)没有明显差距。
生均成本分析
与其他类型幼儿园相比,项目园的生均培养成本是最低的。课题组将在园幼儿的平均教育费用作为生均成本。生均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由于数据不可得,课题组未计入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同时增加了房租的支出。通过《幼儿园发展问卷》采集了各类幼儿园的支出情况,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入、场地租金、工资支出(园长、教师、保育员及其他人员)、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其他经费支出。在房租一项中,考虑到各幼儿园的场地来源不一,由政府提供场地或自有场地的幼儿园无需缴纳房租,课题组根据同类幼儿园租金的中位数给非租赁场地的幼儿园估算了场地的租金,作为用地的成本,其中,项目园的租金参考农村园,乡镇中心园参考规模较大的民办园。
由表4可见,在各类幼儿园的办学成本中,县城中心园最高,为1.75万元/人/年;其次是县镇园,0.79万元/人/年;农村园次之,为0.56万元/人/年;项目园最低,为0.38万元/人/年,其中2018年项目园和2017项目园的办学成本分别为0.40万元/人/年和 0.37万元/人/年。项目园的生均成本相对较低,可能与项目特点及项目园教师工资低于其他类型幼儿园有关。课题组通过对“互济”提供的项目管理数据的分析也发现,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得到的生均培养成本与“互济”提供的管理数据相差不大。
2. 发展村级学前教育的初步建议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村级幼儿园的发展
村级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最薄弱环节。研究表明,通过家长付费、政府提供园舍、公益组织提供部分资助和教师培训来举办村级幼儿园,能够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让村级幼儿园提供可接受的学前教育服务。本研究发现,项目园在课程、阅读等领域的发展均有明显优势,在幼儿发展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项目园在各类型幼儿园的幼儿入学准备得分上占有优势,在总分、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动作技能五个方面分别比农村园高出0.21、0.13、0.15、0.14、0.22个标准差。这表明,在公益组织的参与下,村级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公益组织提供的系统教师培训和督导工作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形成了互补。特别是在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公益组织的进入能够补充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并协助提供有一定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
改善项目园教师队伍的聘任资质和条件
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教师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是其中最关键的指标。一是要增加教师的稳定性。教师的稳定性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留得住是村级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两次跟踪调研发现,项目园教师的流动性远大于其他类型园。这可能与政府主导的教师招聘模式有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往往按照义务教育发展逻辑走,政府既要提供编制、又要给予固定投入,导致大量对编制有期待的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了项目园。一旦无法满足编制要求,这些人就会出现较高的流动性。另外,项目园教师的工资吸引力不够也是流动性高的原因之一。二是要重视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性。2017项目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比例(29.17%)远低于其他类型园,比农村园的比例(54.0%)还低。如果教师的专业要求无法通过招聘实现,可考虑通过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加以改善。
关注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
非认知技能是儿童早期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然而从本次评估结果发现项目对儿童非认知发展的影响不明显。项目园在总分、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动作技能五个方面比农村园高约0.2个标准差,在幼儿的非认知发展方面,项目园与农村园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对幼儿非认知发展(如社会性情感)的干预更为困难,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的农村幼儿而言。社会性情感的发育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力更为关键,因此,建议村级幼儿园重视社会性情感等幼儿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的高流动性有可能阻碍了幼儿稳定依恋关系和心理安全感的建立。
加强家园共建,特别是家庭领域干预
项目园幼儿的家庭背景在各类幼儿园中是最差的,这使得项目在幼儿园层面的干预影响可能会更慢。根据国际经验,对家庭的干预是提升学前教育干预项目效果的重要途径。课题组也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尤其是母亲受教育程度是造成项目园在总分、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情绪与社会性五个方面比县城中心园低大约0.4-0.5个标准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家庭尤其是母亲是学前阶段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完善村级学前教育财政机制
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普遍缺少独立的财务账户,收取的保教费、餐费及其他费用往往和小学的财务混在一起,由小学负责审批各项经费支出,幼儿园的经费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进而影响到幼儿园的办学效率。学前教育实现县级统筹、收支两条线,实行幼儿园独立的财务管理账户,可能是未来的政策努力方向之一。
4
小结
本研究发现,政府提供园舍、家长付费、公益组织提供部分资助和教师培训的模式是一种相对有效且可靠的村级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项目园的办园成本为各类园最低;第二,研究显示项目干预在幼儿发展和过程性质量上均有积极影响,特别是项目园幼儿的认知发展和总体发展水平高于以民办园为主的其他农村园。课题组认为,这种低成本、质量可接受的村级幼儿园发展模式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重要的模式探索。但部分研究结论可能需要谨慎对待,例如:对项目园的成本分析还比较粗略,政府参与的成本和公益组织的管理成本需要更精确的对比;项目园幼儿认知发展和总体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园可能是因为其在课程方面的得分领先于农村园,但对于课程等过程性质量如何影响儿童发展水平,其机制和影响路径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本文中的“一村一幼”和“班改幼”系云南省教育厅2017年起推行的政策,“一村一幼”是指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育机构,通常设在当地小学内;“班改幼”指将原有的小学附设学前班通过扩容、增加师资等方式,改建成幼儿园。在富宁县,两种形式均存在。“未来希望幼儿班”系公益组织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推行的公益项目,主要有两种模式:(1)社区模式;(2)“一村一幼”及“班改幼”模式。其中,社区模式指的是利用现有社区资源,如闲置教室或者活动室,在当地招聘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年轻人,通过3年680个小时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配置教学设施和玩具设备。班级为混龄班制。同时组织当地社区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幼儿班的管理事务。在“一村一幼”及“班改幼”模式中,政府的“一村一幼”及“班改幼”计划与互济最有优势的“未来希望幼儿班”模式相契合,互济在教师培训、项目管理、教师激励补贴等方面进行资助,具体包括培训老师、支持和管理老师、评估老师,帮助建立起教师评估体系与幼儿班孩子评估体系等。同时,协助教育局督导教学质量、班级安全和班级管理。本项目中的“未来希望幼儿班”模式为后者。 ② 家长支付的学费一般由幼儿园所在的小学统筹使用,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临聘教师工资,少部分用于支付日常运营费用。③由于富宁县的样本框中,农村民办园占比太高,课题组通过随机抽样选取的农村幼儿园中,和项目园同质性最高的公办农村园只有1所,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尽可能合适的对照组,改以农村民办园为对照组进行分析。④2020年7月第二次追踪到的63所幼儿园分为5类,分别为:(1)农村园,指村级非项目园。(2)县镇园,“县”指位于富宁县城但非富宁县第一幼儿园和第二幼儿园之外的样本园,“镇”指乡镇中心园。(3)县城中心园,特指富宁县条件最好的第一幼儿园和第二幼儿园。(4)2017项目园,指2017年加入项目的农村幼儿园。(5) 2018项目园,指2018年加入项目的农村幼儿园。⑤标准差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或理解为数据集的波动大小)。为了便于在不同期调研数据之间进行比较,表格中体现的是不同类型幼儿园中幼儿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与标准差之商,表示差距的效应量(effect size)。如-0.22表示2018年项目园幼儿总体发展水平比县镇园低0.22个标准差。⑥--表示参与比较的两类幼儿园幼儿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距,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计算差距的效应量。
⑦《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价量表》量表分为幼儿园空间和设施、保教活动、课程和园所管理四大领域,共包含 216 个指标。空间和设施包括空间、设施设备、安全、卫生、科学等 5 个指标,共计 64 道题;保教活动个人日常照顾和互动 2 个二级指标,共计 61 道题;课程包括课程内容、作息结构、语言/逻辑 3 个二级指标,共计 66 道题;园所管理包括家校关系、教师管理 2 个二级指标,共计 11 道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