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投放后,乡村幼儿班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3-02-21 14:21:31浏览:657

 作者:项目负责人  阿根日呷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去小学化”向“游戏化”不断转变和发展,在乡村幼儿班,到底该如何紧跟“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硬件设施与师资的条件下,如何去做?大家肯定存在很多疑惑。

那么,今天我就把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在布拖县美撒本子一幼、依斯幼教点,开展的环创及区角设计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按照教室空间大小,我们在四周靠墙处的位置,规划出4-5个区角,把准备的区角柜及材料物资投入布置后,幼儿班新增了构建区、阅读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区角布置完成,根据能够吸引幼儿且幼儿喜欢的元素进行环境创设。比如,在阅读区、表演区铺上垫子方便幼儿阅读及玩耍,利用卡通元素设计出每一个区角的名称,粘贴孩子们能够看得懂的区角使用规则,再增添有趣的装饰。

 

在区角投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区域材料的投入、及后期利用区角开展长期可持续且有质量的活动才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环境创设大项里,提到了关于玩具材料投放的具体评估要求:

 

从考查要点上不难看出,教育部对于环境玩具材料的质量是非常重视的,这种质量体现以下六点:低结构化,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真实的、生活化的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发展。

为此,在项目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我们按照符合乡村少数民族幼儿的需求购置玩教具,包括奥尔夫乐器、幼儿绘本、卡纸及其他手工材料、积木等多种类多样化的玩教具。

其中,幼儿班幼儿多为彝族,幼儿班环境创设及区角布置中使用彝族元素增添民族特色,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加强幼儿普通话的学习等等。

 

区角投放后,乡村幼儿班首先是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就是教师需要利用常规区角活动开展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改变传统的乡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我们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区域活动,利用区域材料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材料的使用实现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综合能力。

 

区角投放到乡村幼儿班以后,我们会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打造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主题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环境与幼儿“快乐对话”。

 

项目介绍:

布拖县美撒本子一幼、依斯幼教点希望幼儿班项目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资助,项目与布县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合作, 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执行,协助当地一村一幼学前教育项目的运行,具体包括协助包括教师的培训、支持、管理和评估;协助督导幼儿班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及班级管理和安全;提供改善管理和教学的工具与材料,从日常运行管理、教师培训和管理评估等方面提供支持,旨在帮助其加强教学和管理技能,提升幼儿班的教学和管理质量,使当地儿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学前素质教育,最终防止贫困儿童成长为贫困成人,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和布拖县教育局立场无关。  

公众号

微博